我們常說:「說話是一門藝術,說話要講究方式。」然而,家庭常常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地方。越是陌生的人,我們越會保持禮貌與尊重;而對於親密的家人,我們卻往往無所顧忌。因為我們知道他們不會對我們生氣,所以我們更容易把言語的利刃刺向他們。然而,家庭並非無堅不摧,幸福的家庭需要用心經營。家庭的幸福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。
夫妻之間:尊重勝於責備
懂得好好說話的家庭,幸福感往往更強。婚姻中的兩人,隨著時間的推移,常會認為不需要顧及對方的語氣和態度。關心的話語,可能變成了埋怨和指責。長時間在一起,耐心可能會減少,雖然有時出於好意,但說話時卻常常忽略了對方的感受,一味抱怨責怪。這種惡性循環會讓家庭生活陷入危機,夫妻間的任何小問題都有可能演變成影響家庭幸福的大麻煩。即便是再親密的人,也會被刺痛。因此,對親人發火是愚蠢而軟弱的行為。換一種說話方式,兩人的心情可能會大不相同。多表達關懷,少一些指責,控制脾氣,遇到矛盾時冷靜討論,不要讓情緒主導一切。甜言蜜語對夫妻至關重要,良好的溝通能讓夫妻生活更加美滿。
與孩子相處:讚美勝於批評
語言能夠傳遞情感,帶來溫暖,也可能造成傷害。言語上的傷害比外在傷害更為深遠,外在的傷痕可以看見,而言語的創傷則是無形的。心理學家蘇珊·福沃德博士曾說:「孩子無法區分事實和笑話,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話,並把這些話變成自己的觀念。」許多父母習慣用批評來教育,但這種方式往往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。經常受到批評的孩子,容易變得自卑,自我否定與懷疑。父母的批評如同一根刺,長期刺在孩子心中。清代教育家顏元也說過,「數子十過,不如獎子一長。」經常讚美孩子,給予積極的暗示與鼓勵,孩子會表現得越來越出色。在心理學中,有一個概念叫「比馬龍效應」,它指的是讚美、信任和期待具有改變人的行為的力量。當人獲得讚美時,會感到獲得社會支持,從而增強自我價值,變得更有自信,積極向上。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良好溝通,能夠使家庭更加幸福美滿。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,但需要學習。
與父母相處:感恩勝於抱怨
雖然父母無法給我們一切,但他們所給予的都是最好的。不論貧富,父母都會傾其所有來養育我們。由於時代、思想、教育及經歷的不同,我們與父母之間難免有觀點上的差異。不要抱怨他們的落後或守舊,而應多些尊重、理解和溝通,增加謙讓和感恩。許多人會因父母的嘮叨而感到煩躁,甚至責怪他們。實際上,這些嘮叨正是出於愛。父母叮囑我們吃飯、穿衣,只有真正關心你的人才會如此。不要抱怨「爸爸應該是這樣,媽媽應該是那樣」,如果你的父母在物質上未能滿足你的要求,請別忘了他們已經花費了無數的生命和精力來養育你。英國哲學家羅素說過:「家庭之所以重要,主要因為它能讓父母獲得情感。」《詩經》裡也提到「哀哀父母,生我勞苦。」家庭需要用愛與感恩去創造。孝順就是對父母好好說話,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,理解他們的不安,安撫他們的焦慮。與父母的對話中,要避免抱怨和衝動,保持冷靜,多些體貼和感恩。因為關心,你的話語更有力量;因為在意,你的語氣更有意義。好好說話,冷靜但不冷漠,堅定但不刻薄。許多家庭不和諧的原因在於缺乏良好的溝通,原本出於好意的話語,可能因表達不當而引發衝突。對待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,要將這些道理告訴家人,養成良好的說話習慣,給家人更多關心和耐心,建立相互尊重、扶持的良好家庭風氣。
Leave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