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是無辜的,每個孩子都渴望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。當父母中的一方發生外遇時,不僅是對伴侶的背叛,同時也是對孩子的傷害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父母需要在情緒波動中保持冷靜,與孩子相處時儘量減少對他們的傷害,這是外遇風暴中極具挑戰性的課題。
在當今這個誘惑四伏、價值觀混亂、工作忙碌導致家庭時空距離加大的時代,婚姻變得格外脆弱。國內外媒體中充斥著外遇新聞,無論是娛樂版還是社會版,都常見這類話題,甚至佔據頭條,成為大眾茶餘飯後的談資。因為這些事情不直接發生在自己身上,人們往往抱持著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。然而,當外遇降臨在自己家中,那就猶如晴天霹靂,瞬間摧毀美好的世界。
然而,無論發生什麼,孩子始終是無辜的。他們只想要一個完整的家庭,當父母中的一方背叛另一方,孩子也同樣遭受背叛。在這種情緒失衡的狀態下,父母必須學會平靜地與孩子相處,將傷害降到最低。《親子天下》綜合多位專家和心理師的意見,提出了四項建議:
1.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告知真相
許多父母以為隱瞞真相可以保護孩子,但專家一致指出,「孩子的感受比你想像的要敏銳,無法隱瞞。」家裡的緊張氛圍、父母中的一方長期不回家、爭吵聲、媽媽的哭泣,這些都會讓孩子感到不安與不確定,甚至比知道真相更具傷害性。因此,專家們建議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告訴他們發生了什麼,並強調這不是他們的錯,而是父母之間的問題,爸爸媽媽依然深愛他們。儘管未來難以預測,心理師林蕙瑛提醒父母應強調孩子當下的生活不會受到影響,給予他們安全感。
2.學會管理和控制情緒
專家們普遍認為,父母應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,因為這對孩子的心理影響極大。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,父母不應將情緒轉嫁給孩子,也不應讓孩子捲入父母的紛爭,避免孩子陷入選邊站的困境。特別是在單親家庭中,若母親持續帶著怨恨與負面情緒,孩子可能會發展出情緒不穩定的人格,對其一生造成影響。
3.若選擇分居或離婚,建立「共同養育」的夥伴關係
當夫妻選擇分居或離婚時,不應將照顧孩子視為報復對方的手段。應制定明確且可行的探視安排,讓孩子能夠期待與另一方的相處時間。即便離婚後,仍會有不平情緒,但應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負面情緒,無論是用言語還是肢體語言。廣播人廖偉凡在他的書《爸媽,都是你把孩子搞成這樣》中提到,儘管他無法立刻做到原諒,但他努力為孩子的母親祈禱,這不僅讓他自己釋懷,也讓孩子從中受益。當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間的關係緩和時,他們也能更加自在地與雙方相處。
4.鼓勵孩子表達悲傷、憤怒與困惑的情緒
父母應該主動與孩子討論當前的情況,尤其是在離婚後,這種討論對於孩子的情感調適至關重要。雖然許多孩子不會主動開口,心理師林蕙瑛建議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,等待他們準備好分享感受。她提到曾有一對姊妹,高中時父母離婚,兩人都因恐懼而無法互相扶持,直到大學時才因為一場遊學活動談及父母婚姻的遺憾,最終抱頭痛哭。
外遇帶來的家庭破裂確實令人遺憾,但心理師成蒂指出,「父母如何重新站起來並好好生活,是給孩子最好的示範。」孩子會從中學到,儘管生活中有創傷與痛苦,他們依然能夠堅強面對,這種洞察力才是他們一生中最寶貴的禮物。
Leave A Comment